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砚山阿猛:苗族服饰的“指尖经济”助力乡村振兴

    信息发布者:CW16136
    2022-07-03 12:03:08   转载

    砚山县阿猛镇,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,居住着汉族、壮族、苗族、彝族、回族、瑶族、仡佬族共7种民族,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6.59%,其中苗族人口也较多,13个村委会均有分布,由于广南县、丘北县的近邻乡镇也居住着较多的苗族、壮族等多个民族,他们与阿猛镇的各族群众存在着频繁的探访亲友、经济贸易等各种生产生活的往来交流,故而阿猛的各民族文化形态各异、“各美其美”,苗族服饰就是其中的典型一例。在阿猛,不论你在村镇集市、还是寨头村里,耀眼夺目的苗族服饰随处可见。

    图片


    阿猛镇苗族为白苗支系。白苗支系因妇女穿白色的麻布裙而得名,白苗妇女多用一丈多长的白布裹成圆形套在头上,有的则仅围一条宽如手掌的绣花布条;上身穿翻领对襟衣、后衣背领缀一方巾,下穿纯白色百褶裙,裙长过膝;裙为厚麻布制成,长及小腿部,裹绑腿。


    图片


    苗族服饰历史悠久,根据史料记载,早在秦汉时期,勤劳智慧的苗族人民就已掌握了纺织、染布和绣花技术,自己种大麻、织布、点蜡、染煮,缝制出漂亮的麻布百褶裙以及麻袋、麻绳等生产用具。

    中国先秦古籍《山海经》就有记载:“有人曰苗民……衣紫衣,冠旃冠,名曰延维。”南宋范晔编撰《后汉书▪南蛮西南夷列传》记载:“织绩木皮,染以草实,好五色衣服。制裁皆有尾形。……是谓賨布。”明代杨升庵所著《南诏野史》又载:“三苗……束发耳环,未婚者缚楮皮于额,女布冠套头衣,桶裙,皆用五彩桃花布为之。”

    图片


    苗族服饰因支系和地域不同大有差异,但都有着共同的传统,如麻布的褶裙、挑花刺绣、蜡染、银项圈等。

    传统苗族服饰的制作工艺,无论是纺麻织布,或是挑花刺绣、蜡染,都极为精细别致,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象,有表意和识别族类、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,其复杂的工艺不仅展现了苗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,而且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文化,表达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的认知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体现了苗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沉积,记载着苗族源远流长和厚重的文化精髓,集中反映了苗族的迁徙历史、生产生活和对事物的认知,被学者称之为“无字史书”和“穿在身上的史书”。

    图片


    阿猛镇有阿猛街、阿基街、石板房、么科邑、顶丘5个集市,固定苗族服饰门店10余个,赶集日摊位40余个,春节前后最多。每到赶集日,周边群众前往买卖,日常较为冷清的村街,便开始热闹了起来,满街的人,熙来攘往,摩肩接踵,叫卖讨价,语笑喧阗;村街两侧,摊点有序,从街头摆到街尾,终年不辍;满街货物,眼花缭乱,其苗族服饰摊点最为夺目,摊位最多,货类繁多,应有尽有,琳琅满目,有成品服饰、半成品服饰、布匹花线、各类饰品等,已成为阿猛镇集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

    通过调查了解,阿猛的苗族服饰在销售方面,已经形成了较为繁荣稳定的线上线下营销模式,售渠道逐渐得到进一步拓宽,也常受到其他兄弟姊妹民族的青睐和光顾,有时还销往美国、泰国等地,已逐步成为炙手可热的时尚热销品。

    图片


    苗族传统服饰具有重要的历史、艺术、科学和社会价值,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当前可以作为代表性民族文物的苗族传统服饰越来越少,其熟练掌握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,今后,苗族服饰在做好产销致富开发的同时,更要做好苗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发掘、整理、收藏、保护和传承工作,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发挥政府引导、扶持和服务职能,探索并建立合理利用有效机制,贯彻落实“保护为主、抢救第一、合理利用、传承发展”的工作方针,正确处理保护、传承与利用的关系,盘活资源,激发活力,优先确定传承人,加大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培训与传承工作,推动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,把“指尖技艺”转化为“指尖经济”,做到传承保护与产业发展双盈利,促进产业融合发展,助力实现乡村振兴。

    打赏捐赠
    1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